市场简讯
面对零关税“奶剩”何处去? 国内奶业遭遇“过剩”,进口奶粉被有些业内人士认为是罪魁祸首。如果真是这样,来自海外市场的压力未来可能会更大。 去年11月17日,中澳自贸协定在历时9年多之后,结束实质性谈判。研究人士预计,双方最快可能在三个月后签订具体协议。协定一旦签署,澳大利亚对华出口的奶制品将在4年内取消关税。这对国内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可以更加方便地买到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但是对中国奶业而言,将承受巨大的压力,转型升级的时间不多了。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澳大利亚是资源和农业大国,中澳双方在资源、能源和农业领域互补性很强,中澳自贸区带来的产品红利更多地体现在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上。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程表示,在农产品出口方面,虽然中国遵照世贸组织要求对农产品进口关税进行了下调,但澳方认为还远远不够。 澳大利亚畜牧业十分发达,其奶制品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公开资料显示,澳大利亚2013年拥有162万头奶牛,牛奶产量973.4万千升,年产奶粉约40万吨。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1~11月,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奶粉32027.95吨,占国内从海外进口奶粉总量的3.62%。 目前,中国对来自澳大利亚的奶制品征收10%~15%的进口关税。国内奶企和奶农应当如何早日携手,在4年缓冲期里进行调整? 目前已经有大量奶企从澳大利亚进口奶牛,或者走出去布局澳大利亚。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奶牛47673头,占其出口总量的93.7%。去年以来,频频传来国内乳企赴澳收购牧场的消息,尤其是在中澳实质性结束自贸谈判之后,新希望集团当即宣布拟斥资5亿澳元对澳进行投资,包括在澳投资建设首个万头牧场。 乳业专家王丁棉则建议,首先做出国内乳业,国内乳业需注重产量和质量,加固液态奶防线。
另有分析人士建议,新年之初遭遇的“卖奶难”,凸显了中国奶业链条依然薄弱,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新挑战,需要做出两手准备:一是利用四年的过渡期,加快推动国内奶业转型升级;二是在做出国内产业的同时,积极布局海外。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