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焦炭业逢艰难之秋 副产品回收加工成必然之选
2008-09-19

焦炭业逢艰难之秋 副产品回收加工成必然之选
在下游钢材成交持续不景气的拖累下,近期国内焦炭告别前期猛涨,出现松动。而上游焦煤行情持续走高,轮番上调价格不改,上下游双重挤压,焦炭市场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同时,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自8月20日起,焦炭的出口暂定税0633率由25%提高至40%。种种迹象显示,我国焦化企业面临的行业不确定性增加,或将进入一段艰难时期。
  上半年频繁提价焦炭业盈利喜人
  自2007年以来多次提价后,焦炭业在今年上半年继续上演“盈利大戏”,行业整体盈利状况喜人。近日,安泰集团(600408)、国际实业(000159)、美锦能源(000723)和四川圣达(000835)四家焦炭企业相继公布半年报。根据wind统计,已经披露中报的四家焦炭企业上半年加权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144.8%,其中国际实业达到417.8%。
  焦炭企业能够取得大幅增长的“秘密武器”无外乎焦炭价格的增长。继2007年七次提价后,今年上半年焦炭业界再度数次上调销售价格。今年以来,国内焦炭销售价格累计提价幅度达到1400元/吨。
  由于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对焦炭需求的拉动,焦炭市场整体呈现需求旺盛的态势。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日前召开的“2008年上半年焦化行业运行情况信息发布会”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焦化企业焦炭产量增幅为11.42%,低于国内焦炭表观消费量12.46%的增幅。
  炼焦煤价格高涨 焦化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上半年,国内炼焦煤资源奇缺,行情持续走高。继日本、韩国同澳大利亚炼焦煤2008财年长期协议价格敲定,由上年的98美元/吨涨至300美元/吨,暴涨206%后,国内炼焦煤亦是连续几度提价,3月份突破1000元/吨,到6月中旬以后,山西、河北等地主焦煤最高价格已突破2000元/吨,基本与国际接轨。
  同时,焦煤供应不足,高价难求,一些焦化企业不得不延长结焦时间限产减产,加之油电运等不断涨价,进而推动焦化企业焦炭生产成本和焦炭价格的不断攀高。据对部分焦炭企业调研统计,6月份同年初相比,炼焦平均采购成本提高71.36%,焦炭单位制造成本提高64.51%,同比分别提高94.84%和83.38%。
  用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黄金干的话说,目前我国焦化企业正经历着从低成本、高增长发展阶段向高成本、低增长阶段的转变。
  焦化副产品回收加工成企业利润新增长点
  在炼焦煤成本推动下,上半年,我国主要产焦地山西的焦炭价格已经连续上调7次,累计上涨1400元/吨,继续上涨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随着下游钢铁价格持续下跌,钢厂在成本增加、销售不畅,以及资金周转困难等重重压力下,已经难承焦炭再次涨价之重。但与此同时,上游焦煤的涨价步伐却尚未停止。加之关税增加,运力持续紧张,焦炭业价格救市空间有限,或将走到尽头。焦炭行业要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加大焦化副产品的回收和深加工成为必然选择。搞好焦化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焦化企业总计实现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198.24%。据黄金干介绍,这些企业的利润增长主要是来自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甲醇等焦化副产品回收及其深加工,而单靠焦炭已难以换回买煤钱。
  同时,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1-6月份,重点统计企业煤焦油、粗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92%和9.35%,硫酸铵增产10.67%,煤焦油精制品产量增长6.39%。焦化产品的增幅小于焦炭产量11.42%的增幅。
  以焦炉煤气为例,作为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每生产1吨焦炭要产生430立方米左右的焦炉煤气,其中一半用于回炉助燃。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焦化企业生产焦炭3.28亿吨,产生的600多亿立方米焦炉煤气白白排放,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在浪费宝贵资源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截至今年底,焦炉煤气制甲醇的产能也仅仅只有200万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焦炉煤气没能回收利用,放散污染环境。这说明,焦炭行业焦化副产品回收利用仍有很大的空间。国内焦炉煤气综合利用迫在眉睫。
  上下游的挤压,虽令焦炭行业面临艰难之秋,处境堪忧,所幸压力中常蕴含新的生机。焦化企业如能越来越重视焦化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一体化”,实现多元化经营,则焦炭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有望。焦化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困境,难处逢生?界内界外人士关心关注。为此,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网盛生意宝旗下的中国化工网将联手广东油气商会,于10月28-30日在山西太原举行“煤炭-焦炉煤气/煤层气-甲醇产业链论坛”,届时将聚国内外企业,共同探讨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课题,相信能对我国焦化企业的良性发展有所裨益。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