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化纤行业“十三五”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化纤工业迎来了“两个五年”交汇的特殊时期。按照《中国制造2025》部署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内容,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培育发展新动能,既是化纤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又是实现化纤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 6月15日~17日,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纤维新材料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工程前沿技术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在连云港召开。会议期间,几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度剖析了化纤工业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权威人士重点解读了化纤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纲要,行业专家对化纤工业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纤科技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十二五”成绩———高性能、生物基行业均有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T700级碳纤维突破了干喷湿法纺丝工艺,T800级、MJ系列碳纤维也已突破关键制备技术;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玄武岩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产业化规模和性能均达到国际水平;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也已基本实现产业化生产;应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产品可满足民用航空、交通能源、工程机械装备、建筑结构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使用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莱赛尔(lyocell)、竹浆、麻浆、PTT、PDT、PLA、壳聚糖、蛋白复合纤维等品种实现了产业化,海藻纤维、细菌纤维素纤维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化学纤维广泛应用于服装、高档家用纺织品,并拓展至航空航天、军工、医用、农业、产业用等领域。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行业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共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45个;标准化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修订37项国家标准、182项行业标准和32项协会标准;建立了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个联盟;推进“两化融合”,优势企业建设现代化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机器换人;通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学术奖励共表彰论文356篇。 总体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化纤工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也成为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 “十三五”方向———主攻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 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化纤行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具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碎片化,对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支撑不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不够深入;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短缺等。针对行业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表示,在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化纤工业发展面临更多机遇,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任务仍十分艰巨。行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实现化纤强国的战略目标。 工信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宁表示,工业绿色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是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印发《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力争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比2015年下降2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18%,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化纤行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制造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推进再生与循环体系建设和技术攻关,完善行业规范管理和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的建设。 会上,多名专家均指出,在当前国内外大环境下,化纤行业要超前布局,未来常规化纤要继续做强;绿色纤维、高性能纤维等重点领域要尽快提升,赶上国际水平;要加快推动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同时要在原始创新方面走出中国化纤的特色之路。 “十三五”目标———遵循4大原则,攻克5大技术 “十三五”期间,我国化纤产业发展需遵守的原则及需要攻克的主要技术又有哪些呢?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化纤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为: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体系、突破瓶颈制约以及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是指加强化纤产业关键技术原理、机理、机制等基础研究,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集成现代生物、信息、纳米、新材料等新技术,创新化纤基础研究体系,支撑化纤产业科技持续创新;开展原创性和自主创新的化纤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究。 完善创新体系主要指布局建设一批面向化纤产业各领域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成化纤国家实验室、国家级企业中心及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化纤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构建高素质、国际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突破瓶颈制约是指用科技创新支撑化纤产业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化纤产业走向生态、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向新兴产业领域,服装、家纺、产业用领域深度拓展,进一步提高纺织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坚持市场导向是指加强国内应用细分市场容量和需求的分析、预测,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促进研发、生产、应用、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集聚延伸,应用新技术,采用高标准,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化纤行业需攻克5大关键共性技术。一是攻克高性能纤维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工程化技术;二是攻克通用纤维高效柔性化与一体化制造关键技术;新型涤纶工业长丝低成本制备关键技术;新型功能与智能纤维、纳米纤维高效可控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技术;三是攻克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PLA、PDT、PTT等生物基合成聚酯的高效连续聚合技术,生物法多元醇工程化、产业化关键技术,生物医用纤维及制品、生物降解纤维及制品、生物基纤维新资源、高效清洁化及高附加值制品关键技术,攻克循环再生纤维高质化利用关键技术;五是攻克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大容量多批号产品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 同时,端小平也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化纤产业发展的重大专项建议。其中,纤维新材料重大专项为差别化、多功能纤维重大专项、高性能纤维产业化重大专项、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重大专项;绿色制造重大专项为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重大专项;智能制造重大专项为智能制造工程。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