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后发赶超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我国工业机器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5年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并从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都已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相比之下,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如何后发赶超,达到比肩世界的先进水平?新规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规划》出台有助加速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规划》针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快、市场大、企业弱、体系缺等特点,提出了6项政策措施,包括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新规划的出台尤为必要,其主要是为了加快产业发展进度。“机器人行业在国际上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不仅仅是近20年来快速发展,在这之前,在一些高风险领域就已经使用机器人了。”石磊分析,国内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该领域发展与国际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进入信息化之前,器械化程度并不高,自动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也不高,在这种情形下直接过渡到机器人的使用和生产,就会面临制造业基础不足和技术积累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强规划,较快的通过政策支持,加速国际化合作,避免在初期阶段就出现过度重复建设,这个《规划》就显得很有必要。” 发展需把握5因素 《规划》提出了5项主要任务。一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物流,面向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特殊作业等方面需求;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三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加强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四是着力推进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如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五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新规划预示着我国机器人产业要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把握这一走向,石磊提出机器人行业未来发展要注重5个关键因素。“之所以最早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率先使用机器人,主要有5个因素的考虑,一是成本,二是效率,三是安全,四是健康,五是标准化。这5个因素放到中国来看,近一段出现问题比较多、最初进入但后来亏损比较严重的都是一般消费服务业。比如尝试让机器人做服务员,结果很多企业已经不再使用。”石磊认为,在效率上,由于现阶段生产能力不强,加工使用能力会受到限制。如果机器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效率,在制造业上的使用范围就不会太大;在安全、健康、标准化这三个方面因素上可以看出,未来在制造业、高污染,高危高风险等领域,机器人的使用前途会非常广阔。 需求决定技术进步 长远来看,三部委共同印发的新规划必将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而从现实层面来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从数量上来看,在过去短短2年时间里,国内市场机器人企业就已达到近千家。但从发展质量上来看,70%以上的企业机器人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机器人厂商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九成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但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高端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而核心零部件的缺失,则是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 石磊表示,欲使得机器人产业走向高精尖,自主研发、加工设计的能力需要突破。“中国过去是在标准化程度不太高的情形下进入高增长的,加之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使用,使得很多企业用不着去加强研发,更用不着用机器人来代替廉价劳动力。近些年来,虽然劳动力成本提高使得商务成本提高,机器的使用在很多制造业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到目前为止仍然在很多地区存在,客观上限制了当中的技术进步和使用范围。”石磊认为,从未来趋势上看,高精尖技术会在抢险救灾、重要机械加工以及严重污染,不适合人来操作的领域得到大发展,甚至可能出现重大技术性、系统性的集成突破。“说到底还是需求导向,如果没有很强的需求,技术进步的速度当然快不了。”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