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港产城,何以良性联动?
2021-06-07

   

港产城,何以良性联动?

港产城,何以良性联动?
发布日期: 2021-06-07

 

——“以港兴城、以港带产、以城促港”的厦门求索


厦门港多年来雄踞我省港口翘楚地位,并稳步跻身国际航运强港之列。与其崛起同频的,是厦门的城市繁荣与产业兴旺。在最新一期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强排名中,厦门进入第一档,排名全国第十八、福建第一。

事实上,港产城虽可互相促进,但也可能存在岸线、土地、交通等资源之争。

今年4月,省委书记、省委财经委员会主任尹力主持召开省委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要求,加快形成以港兴城、以港带产、以城促港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关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先行一步的厦门作出哪些探索?带来哪些经验?又该如何继续深化?


“以港兴城”的脉络梳理

【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厦门港目前拥有东渡、海沧、翔安、石码、招银、后石、古雷、东山、诏安等九大港区,年货物总吞吐量跃居全国第七位,已初步实现成为大港、强港的梦想。

对厦门港的发展历史,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立群颇有研究。

他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港仅有东渡码头1号泊位、一个桥吊,缺乏大型的装卸设备,1983年仅有3000多个集装箱的吞吐量。港口没有营收支配权,收入交归财政,港口建设、设备采购“无米下锅”。

当时,货物自由进出、人员自由流动的自由港设想在厦门经济特区萌动。在此背景下,厦门开风气之先,试行“放水养鱼”、以港养港的改革创举,将港口的营收和利润全部留给企业。

由此,厦门开启了以港兴城、港城协同的快速发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东渡一、二期工程相继完工,厦门港初步形成东渡港区以货运为主、和平码头作为客运中心的港区分工。与此同时,厦门经济开始起步腾飞;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厦门港进入发展建设高潮期。厦门也初步形成以电子、机械、化工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体系,港口成为城市对外交往的主要口岸和重点产业布局、开发区发展的依托;

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港又有了新的跨越。其中,2006年,厦门湾各港口统一规划为新厦门港,成为全省最大港口;2010年,漳州港正式并入厦门港。去年虽受全球疫情影响,厦门港仍实现货物总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的正增长,分别达2.07亿吨、1141万标箱。

在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吴顺彬看来,港口作为物流枢纽,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便捷的客运或货运服务,进而吸引各种产业和要素资源集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定位为国际化风景旅游港口城市,到2001年后紧握中国加入WTO契机,迅猛发展港口码头集装箱业务,到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四大交通枢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再到如今发展邮轮母港、邮轮经济,厦门抓住了每一次港口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以此有力推动了城市发展,深刻改变了城市面貌。

关于厦门港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度,厦门航运交易所与上海海事大学于2018年开展过专题研究。研究表明,厦门港对厦门GDP的总贡献达10.48%;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每增加1万标箱,就对全市总产出贡献6150万元、对全市税收贡献339万元。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当年,厦门登记在职职工总数197.91万人,港口直接经济贡献就业人数11.2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7%;间接经济贡献和波及经济贡献就业人数32.54万人,占16.4%。也就是说,港口本身以及港口辐射带来的就业人数,超过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此外,吴顺彬认为,港口对城市格局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五口通商口岸,到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干线港,再到综合物流枢纽、对外贸易平台、邮轮母港,厦门港从东渡港区起步,逐步向海沧、翔安港区推进发展,这既是港口引领城市向东、向海寻求发展的探索,更是厦门城市从单核发展模式逐步向“一岛一带多中心”组团式海湾格局转变的印记。


“以港带产”的路径展现

【数据】

在港口辐射带动下,厦门城市经济外向度高达165%。去年,厦门进出口贸易总额近7000亿元,约占全省1.4万亿元的50%,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而约95%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运完成的。

蔡立群分析说,港口对外贸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厦门的对外开放度高,得益于厦门港密集的航线和完善的物流体系保障。

近几年,厦门至欧洲的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港口航运业务随之快速增长。如今,厦门港至欧洲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每年约140万标箱。

作为海峡西岸最大、最具实力的港口及综合物流运营商,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成为厦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打造城市产业经济平台的硬核力量。

该集团涉足集装箱物流、散杂货物流、现代物流、港口建设、供应链运营及投资、港口金融、港口信息等七大板块,现有成员企业148家、生产性泊位82个、岸线17.1公里,可靠泊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和20万吨级散杂货船舶。

去年,集团完成货物总吞吐量1.5亿吨、散杂货吞吐量281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963.11万标箱,实现了全球疫情蔓延影响下的逆势增长。

而早在2000年就开展内贸集装箱业务的中谷海运集团,现有内贸航线16条、在厦船舶运力26.66万载重吨,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44万标箱,成为港口业务往来的核心力量之一。

中谷海运集团负责人表示,港口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中谷厦门集装箱物流基地项目正稳步推进,未来将打造成集装箱码头前沿仓储分拨中心,为集装箱转运、汽车整车物流、冷藏物流、大宗货物仓储分拨、“散改集”运输等提供服务,这将进一步促进厦门物流产业链发展,补齐上下游产业链短板。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厦门港航物流企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厦门地区与港口物流相关企业中,物流企业10449家,货运代理企业9735家,报关企业1002家。

与此同时,临港新兴产业在厦门迅猛崛起,成为传统产业的重要补充。

在邮轮业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2019年,厦门共接待邮轮136艘次,旅客吞吐量达41.37万人次,分别高居国内邮轮港口第二位和第四位。今年,厦船重工首制的2800客邮轮型客滚船“维京荣耀”轮,顺利出坞入水,这也标志着厦门邮轮修造技术再上新台阶。

在航运金融服务业上,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区块链平台——“海运费境内外汇划转支付场景”于去年4月投入运营,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运费支付全流程线上办理及发票验真、支付、结算的智能化,让海运费支付更高效、更快捷,惠及广大外贸物流企业。

丁长发指出,厦门港大量进出口贸易,不仅直接带动厦门、漳州本土产业发展,还辐射周边城市,带动泉州和莆田的轻纺制造业、南安的石材业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壮大。


“以城促港”的辩证思考

【经验】

天津、深圳等地有过“去港”与“保港”之争,但最终,港口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战略依然是上上之选。上海、香港等地则通过港口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融合,实现物流、航运、金融、贸易等方面一体化发展。

吴顺彬表示,城因港兴的同时,也需要为港提供货源、综合交通网络设施及各种人才与技术支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2019年、2020年全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中,厦门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第一。这项测评涉及跨境贸易口岸成本、口岸时效、监管环境等六个方面。

厦门汉连物流有限公司,就是良好营商环境的受益者之一。

2014年,汉连物流刚进入进口啤酒供应链服务市场。当时,厦门关区已能做到在企业诚信申报的基础上“快查快放”“快速核放”。对比国内其他关区的通关时限,汉连物流发现厦门关区会快半天左右。

汉连物流总经理朱云彪表示,“半天就是生鲜食品、进口快销品的绝对生命线”,检验时间过长,啤酒就会错过推向市场的最佳时机。当年,公司进口量一再加大,就是因为厦门海沧口岸通关效率很高,根本不用考虑滞港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汉连物流现已成为集公路、海运、空运等于一体的专业物流公司和跨境领域供应链服务商。

“现在,通关比以前更快了。只要符合流程,货物当天申报、当天通关。”朱云彪说。

提升营商环境的同时,厦门还在城市空间布局尤其是临港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为港口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如在东渡港区规划邮轮物供基地,保障邮轮产业发展;增加翔安港区集装箱岸线,加快建设全自动化大型集装箱码头,提升集装箱吞吐能力。

然而,吴顺彬也坦言,港产城之间既存在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相互制约的一面,包括对岸线、土地、交通等资源的相互争夺,港口、产业发展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就厦门而言,厦门港现有的煤炭、铁矿石等大宗散货业务与这座城市的“高颜值”发展定位存在一定矛盾;岸线使用效率较低,引起关于港口土地空间利用率和贡献率的一些争议;港口的公路、铁路集疏运体系还不够完善,加剧城市交通拥堵,对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干扰。

吴顺彬认为,从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成功经验看,港产城协同发展既是必由之路,也完全有条件实现。为了进一步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厦门已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比如,腾退同益码头、海达码头、中交三航预制厂码头、鹭甬油码头、现代码头、高崎5000吨级码头,预计将疏解腾挪约2.5公里岸线,提供城市发展空间约200万平方米。

再如,加强港口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促进港口功能合理布局,东渡港区稳步推进大宗散货运输功能向后石港区外移,海沧港区改造部分液化泊位和散杂货泊位为集装箱功能,并研究设置港城分界缓冲带。

此外,高标准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港区疏港铁路支线、联络线和铁路场站建设,加密完善港区连接后方物流场站和高速公路的快速货运公路运输通道网络,推动港区与城市客货交通分离。

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整合省交通运输集团、厦门港务集团及福建能源集团和漳州、泉州、宁德、平潭等地拥有的国有港口企业资产,组建省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实现省内国有港口企业一体化经营。有观点认为,这有利于厦门港产城联动的既有经验在全省推广,也将为包括厦门在内的全省港口城市在更高层次构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良性循环格局带来政策利好。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