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福建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全力促进利用外资稳中提质提效,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大动力,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今年1—5月,福建自贸试验区新增外资企业123家,实际利用外资3.33亿美元,同比增长87.1%。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助力外资企业复工复产
福建自贸试验区攻坚克难,多举措助力外资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外资企业生产力,有效稳住外资存量。
——建立疫情防控机制。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融入全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围绕防疫物资进出口、复工复产等阶段性重点工作,设立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班,建立重点外资企业挂钩帮扶机制,深入基层、企业一线,宣讲政策、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倾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三个片区力量下沉一线,指导企业用好各项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急迫问题,推动外资政策落地落实,明显增强外资企业获得感。
——提升服务水平。针对企业反映的痛点、堵点,出台精准的政策措施,从加强金融服务、提升政务服务、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入手为企业提供扶持。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服务功能,会同农行、建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线上贸易融资快捷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各片区实施“不见面”审批,政务服务采取非接触式办理,实施政策兑现“免企业申报”,政府主动为企业服务,凭一份承诺书就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拨付配套奖励资金。福州片区为外资商贸企业推出“共享员工”举措,厦门片区推动公证机构、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为外资企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减少疫情带来的违约风险。
——强化保障能力。加快落实《外商投资法》,保持外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制度,保障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开展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全链条服务,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外商投资保护更充分、更有效。强化多元化法律服务,成立国际商事仲裁法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综合法律服务中心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障更便捷。
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至3月5日,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我省百大重点外资企业已迅速实现百分百复工复产。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速引进外资产业链项目
外资企业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福建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并未因疫情的影响停下脚步,相反是抓住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新调整的机遇,围绕重点产业,研究出台鼓励外资招商政策,通过网上洽谈、“云签约”等招商方式,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要零部件项目,鼓励产业链相关的外资企业到自贸试验区设立经济总部、研发机构、实验室,引进一批补链固链强链的项目,有效扩大外资增量。
4月26日,福建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集中签约重大项目47个,涉及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总部经济、港口物流等领域,总投资金额588亿元。
——福州片区,围绕原油进口试点,引进了新加坡海洋能源公司,合资设立福建闽海能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为福建省首家落地自贸试验区的民营原油进口企业,拟投资12亿元开展原油及成品油进口贸易,目前,已获商务部批复同意开展业务。
——厦门片区,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新引进香港新创建区域性投资总部项目,设立产业投资平台,推进道路、能源、水务和港口物流等基建业务;围绕金融开放创新,引进苏黎士基金管理公司,拟投资10亿元成立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将达100亿元。
——平潭片区,围绕打造两岸特色金融集聚区,率先降低港澳台商股权投资企业认缴出资的门槛要求,吸引了一批合格境外投资者(QFLP)试点企业,初步构建了畅通的境内外投资通道;围绕做大总部经济,引进升龙集团建筑总部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今年1—5月,福建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累计签约项目达112个,投资总额951亿元。
突出先行先试优势
持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福建自贸试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效提升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深化外商投资体制改革。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坚持以制度型开放促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外资投向金融领域等。
今年6月24日,新出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初190项减至30项,在金融业、基础设施、商用车等领域进一步取消限制,尤其是在中药饮片、渔业捕捞和出版物印刷等领域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取消限制,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
负面清单之外领域从审批改备案直至取消备案,实行外资企业信息报告制度,从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到实行准入后国民待遇,实现内外资平等。围绕企业经营周期、办事流程以及市场、要素等方面不断夯实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跨国公司入驻。
——深化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从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入手,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2015年7月就将80%以上的省级审批权限下放给三个片区行使,优化审批流程,大幅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企业实现办事不出区。今年6月,再次全新升级企业开办的环节流程,实行线上“一网办”,线下“一窗办”,实现“一个环节、一日办结、零收费”。
“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有序推进,对省级和地方层面534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清单管理、分类改革,实现“准入”和“准营”同步提速,有效促进外资企业落地运营。
——深化闽台经济合作。五年多来,福建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在金融、增值电信、旅游、人力资源、建筑等50多个领域对台开放,进一步降低台资企业准入门槛,放宽台资企业在股比、经营范围、投资领域的限制,先后引进了大陆首家台资独资食用油脂加工企业、首家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首家台资影视后期制作企业、首家两岸联营律师事务所、首家台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建立两岸集成电路合作试验区,成立两岸先端材料研发合作中心等一批合作项目,示范带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今年5月,累计新增台资企业2556家,合同台资68.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同期的40.3%、42%。
围绕重点平台业态
积极拓展外资新增长点
新平台新业态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支撑,福建自贸试验区实施重点平台提升计划,狠抓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有效做大外资流量。
2017年7月出台的《福建自贸试验区重点平台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物联网、跨境电商、融资租赁、飞机维修等重点平台建设,采取“一个重点平台、一个招商方案、一批目标企业、一支招商队伍、一套招商政策”的方式,推动形成一批外资新增长点。
福州片区围绕做大物联网产业,新引进了联东U谷物联网产业园、旋极伏羲大数据等项目,建立集物联网产业、高端生产制造、电子信息于一体的都市型产业集聚区。目前,已集聚185家物联网企业,引进华为全球首个物联网云计算创新中心,建成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中心、促进中心等,发布国家物联网标准14项、国际标准1项。
厦门片区航空维修基地围绕做大航空产业,新引进英国美捷特航空配件生产和服务龙头企业,成立美捷特中国区域性总部。目前,已成功引进太古飞机、新科宇航等16家外资航空服务(维修)企业,形成包括航空维修、航材供应、零部件制造、飞机资产处置等领域的产业集群,有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2019年,厦门航空维修产值达139亿元,约占国内市场1/4,业务量稳居国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