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新药匮乏一直是我们这个仿制药大国心头的痛。相对于中药和生物制药,临床使用最多的化学药创新依然举步维艰。 去年盐酸埃克替尼、艾瑞昔布、艾拉莫德等一类新药上市,打破了化学新药研发的闷局,让人们感受到“收获期”到来的喜悦。回顾此前传奇新药青蒿素、双环醇以及丁苯酞的问世,一片叫好声背后,却是“不叫座”的落寞与无奈。这不禁令人反思,艰难的化学药创新征旅上,需要怎样去护航? 失衡之苦 2011年9月23日,美国拉斯克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将2011年度临床医学研究奖颁发给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研发抗击疟疾药物上的贡献。 令屠呦呦成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的就是青蒿素——得益于中医药古方的启示而发现的新一代抗疟药物,被国际上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原创药物。 然而,这样一个传奇药物却没能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显示,在占国际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市场总额80%以上的公立市场上,诺华约占50%,赛诺菲约占20%,印度企业占20%,而中国企业仅占不到10%。而在私立市场上,中国企业也同样面临来自欧洲和印度企业的激烈竞争。 中国青蒿素产业始终未能主导国际青蒿素类药物市场,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话语权基本上旁落。酿成如此苦果的首要原因是专利知识产权的错失——发明是自己的,专利产品的销售权却是诺华的。 另一个一类新药双环醇也饱尝了企业投入与市场回报失衡之苦。作为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双环醇研发投入1亿多元,上市10年后累计销售额仅有6亿元。与国外创新药销售额几十上百亿美元、投入产出比十倍甚至百倍有着天壤之别。 像双环醇这样的增长烦恼,在丁苯酞身上更为明显。一类新药丁苯酞历时二十多年才研发成功,总投入超过3亿元。石药集团自2004年推出以来,通过将丁苯酞生产技术和欧美地区的销售权向美国某跨国公司授权,在海外市场取得了盈利。但尴尬的是,同是丁苯酞,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却不容乐观。直至丁苯酞进入医保目录,形势方才扭转。 双环醇和丁苯酞的悲情,或许只是中国创新药市场的一个缩影。我国批准的自主研发一类化学药为数不多,远低于欧美地区。另一方面,中国化学药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失调,不少原创的化学新药闯过了研发和生产关,却徘徊在市场化环节上。 数据显示,1997~2010年,美国原创药上市后5年的平均利润率达30%以上,而我国创新药上市5年销售过亿元的品种屈指可数,甚至上市前3年还处在亏损状态。一些研发企业不得不采取转让国外销售权的方式以缓解投入压力。 真正的化学药物创新之路是艰难与漫长的。艾瑞昔布、盐酸埃克替尼、艾拉莫德等一类新药的问世对中国化学制药业是莫大的鼓舞。 护航之战 国内已有一些优秀制药企业,正沿着“仿制-仿创-创新”的路径,在医药产业的金字塔上艰难地攀登。为化学药创新护航,还期待政策方面予以“松绑”。 困扰化学药创新的因素有:其一,我国大型制药企业相对较少,特大型企业更少,企业缺乏足够的前期研发资金。其二,新药审批未能与国际接轨,不利于化学药创新。其三,投入产出比太低;其四,药品价格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不利于创新药物的市场转化。 资金的掣肘是不少企业的苦处。一方面,我国年销售收入达50亿~100亿元大型制药企业相对较少,达2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更少,企业缺乏足够的前期研发资金。发达国家开发一个新药的投入在1亿~10亿美元之间,而新药成功上市后,其在全球的年销售额可高达5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我国除了原料药市场尚能通往国际市场外,制剂产品多被拒于门外,导致年销售额能够超过1亿元的药品很少。销售上不去,巨大的研发投入无法承担。 而对于有能力进行化学新药开发的制药企业而言,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政策环境。 据了解,目前我国药物价格政策中没有完全将原研药的价格有所区分,甚至与仿制药一视同仁,严重打击了创新型医药企业的积极性。 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认为,中国药品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品牌号召力,这和我国制药行业目前以原料药为优势、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关。在此前提下,中国制剂要增强竞争力,就需要在上市后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创新药物可以考虑特殊定价,在招投标过程中加以保护。 基本药物制度中缺乏创新药物临床准入的相关规定,使得创新药物由于价格原因很难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市场销售额受限。医保目录缺乏创新药物如何进入的相关政策文件,加之更新周期通常为1~2年,导致创新药物难以进入医院主市场,上市后一定时间内销售受到影响,难以市场转化。 “鼓励创新药进医保是必须的,这不是简单的进与不进的问题,对国内自主创新的专利药,国家应该扶持其在国内进行Ⅳ期临床,作为上市前新药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补充和延续,它既可以验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结果,还可以对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偏差进行纠正。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上市前临床试验缺乏的资料和信息,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对于一些临床急需、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创新药,建议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江苏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表示。 以丁苯酞为例,该药2002年正式上市、2009年9月调进国家医保目录。该产品未进医保前,年销售额最高不超过2亿元;到了进医保后的2010年,年销售额就达到4亿元。 诚然,原创性药物开发已经开了个好头,部分优秀企业的研发系统已经相对成熟。不过,现阶段我国仍是仿制大国,对于化学药物的创新,仿创结合仍占主导地位。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