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助力乡村振兴 纺织先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纺织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并于2016 年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全方位、系统化开展纺织类非遗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为助力非遗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障。非遗办除举办年度纺织非遗大会外,还组织举办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评选、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评比与发布、非遗服饰流行趋势发布(走秀)、纺织非遗精品展与非遗集市、纺织非遗年度发展报告发布、纺织非遗领域赛事、纺织非遗艺术品拍卖、进行纺织非遗田野调研、实施双创基地建设、助推潮州传统工艺振兴以及纺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数据梳理等工作。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 项,按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据行业分类统计纺织类非遗237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已公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 名,其中纺织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2 名。此外,纺织非遗资源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和欠发达地区,这些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 为此,非遗办先后赴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内蒙、湖南、重庆、四川、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等地,调查研究地方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纺织非遗生存发展状况,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寻出“把准方向,整合资源,创新传承,突出重点,市场动力”,作为行业非遗传承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及工作着力点。 “纺织行业具有弘扬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增添文化内涵的重要方略。如何实现转化和发展,显然是要让纺织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带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和地域性特征,以创新的设计、功能和物质形态通过市场化方式,融入当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所言,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变化,纺织非遗与其他传统工艺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传承考验。纺织非遗事业作为行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探索新模式 贡献纺织非遗经验 “十三五”以来,纺织行业在摸清非遗资源、加强组织建设、构筑传播平台、培养传承队伍、融合设计及品牌、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成为国家非遗事业中比较活跃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为此当选2020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非遗大会。连续四年举办的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是一个非遗大类、由行业性社会组织举办的唯一的全国性专业行业,现已成为展示纺织非遗发展成果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为纺织非遗事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与智慧源泉。2019年非遗大会入选“中国非遗十大事件”,成为促进传统工艺振兴的一项品牌活动,受到全社会关注。 以展促销。非遗办在北京、上海、沈阳、大连、潮州等地举办形式多样的纺织非遗展览,集中展示、销售来自各民族传统工艺融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婚庆民俗、文创与旅游用品和艺术作品等,现场签下订单,成交效果超出预期,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引入市场机制。新冠疫情催生网红直销带货,不少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纺织非遗成熟产品借助网络平台成功销往海内外市场,为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商业形态,有望成为今后市场推广渠道的常态。 推广大使。四年来纺织非遗大会共推出46 名非遗推广大使、1 名友谊大使和8 名大使提名,主要构成为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家、品牌商、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其中30% 来自少数民族地区、60%有非遗扶贫与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经历,成为纺织非遗传承发展的榜样力量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代言人、领头羊。 榜样带动。郝淑萍大使(蜀绣国家级传承人)把蜀绣技艺带入贵州大山,帮助苗族绣娘在传统图样基础上开发具有创意的苗绣产品,丰富品种结构,拓展消费市场,振兴乡村经济;夏华大使(依文集团董事长)成功探索“中国手工坊”模式,搜集整理民族地区传统纹样,与绣娘共同设计、制作符合消费者时尚审美产品,打造让深山绣娘依靠手艺改变命运的深山集市,带领深山绣娘走进国际时尚舞台;郑芬兰大使(省级土布传承人、小巷三寻非遗品牌创始人),种植棉麻崇尚天然,19年的寻梭之旅,把布织机引进校园,发起乡村振兴社创大赛,创建纺织品主题的乡村文旅综合体民宿。 不仅如此,非遗办还通过设立“双创”基地等形式来助力乡村振兴。如授予蒙古族刺绣重要基地内蒙古科右中旗“全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举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带头人白晶莹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有力提升了科右中旗双创刺绣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一项传统工艺改变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