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但随着“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三大课题的破解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此中心的建立不仅将加强胶类中药共性工程化研究,解决清洁生产等行业共性问题,同时更会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加速产业升级步伐。 记者了解到,这一中心建立的推动者就是胶类中药产业的领军企业—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无胶不成膏”胶类中药的不可替代性 中医界认为,90%的膏方中都含有胶类中药。据历史记载,胶类重要是传统中药滋补领域的一个瑰宝,具有鲜明的治疗特色和重要的药用价值,其应用历史距今已有3000余年。 作为动物药属性的胶类中药有两种含义:一是动物皮、骨、甲、角及鳞等及植物胶提炼制成的固体块状胶剂,如阿胶、龟甲胶、鹿角胶;二是以胶剂配伍而成的胶类复方中药制剂,比如复方阿胶浆、龟鹿二仙胶。中医学认为,动物脏器气味醇厚,为血肉有情之品。“同气相求”的理论解释了动物药较草本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的原理。 经现代研究证明,胶类中药能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在肿瘤辅助治疗、血液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胶类中药治疗优势也正逐步凸显。 在市场层面,2010年膏方产值达20亿元,膏方市场需求牵动了胶类中药市场的“神经”,胶类中药行业正积蓄能量,酝酿产业升级。 胶类药企良莠不齐行业发展遇三大课题 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企业的良莠不齐,据查,目前全国仅生产阿胶及胶类系列产品的厂家就达500家,如此之多的胶类生产企业,参差不齐的企业状况,对固有的行业课题破解带来不小的阻力。 作为山东阿胶行业协会副会长,秦玉峰介绍,市场需求带动胶类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仍存在三大瓶颈问题困扰着行业发展。 首先,胶类中药产业整体中药工程技术水平较为传统。一些胶类中药生产过程的控制上,依然采用人工经验判断。其次,胶类中药企业在质量标准构建方面是一块“短板”。传统的鉴别真伪方法存在一定漏洞,无法满足市场快速鉴别和打假的需求。第三,原材料资源瓶颈是胶类中药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 产业共性问题需要借力国家政策“指挥棒”,整合行业资源,共同解决市场需求和产业瓶颈这对矛盾。 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突围课题破解现端倪 作为全国最大的胶类中药生产基地,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探索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同样受到了行业发展瓶颈的制约,但凭借其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在产品科研上的技术突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行业提供了无数可以借鉴的案例。 而刚刚在国家的批准下,设立“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成功实现了对行业发展瓶颈里程碑式的突破。 不仅如此,在围绕行业发展三大课题的破解上,东阿阿胶始终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从当年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变革,到借助工程中心建设实现计算机辅助自动化和在线检测等现代化工程技术变革,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就在今年1月,东阿阿胶还同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实验室。该自动化实验室将致力于改造和开发阿胶生产设备,开发阿胶新剂型,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控水平。 在提到“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的意义时,秦玉峰对记者这样说道:“国家工程中心将搭建一个以胶类药物为主要研发对象的工程化技术研究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下,我们的研究视野会关注到整个产业上下游,解决原料可持续资源问题,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对生产过程进行工程自动化控制,提高胶类中药药品标准,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