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逆境中求生也许很难,但困境中亦不乏新的机遇:在传统销售旺季到来之时,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大输液产品的统一定价,推动行业整合。 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的五大制剂之一,大输液是医疗机构使用最普遍的药品制剂,市场需求量大,销量稳定,深受企业重视;同时也是我国发展最快速的制剂细分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仅能生产几亿瓶,发展到目前产量已达100亿瓶,成为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自行定价的政策,如何在各省的基本药物招标过程中成功竞标,扩大销量,已成为众多大输液企业生存的必由之路。可是现在最后的“中标胜利者”们往往发现,当中标价低于成本价时,企业已经无法玩转“赢利魔方”。 与此同时,由于前几年大批企业投产大输液,产量增长速度超过需求,2011年,我国市场需求为80亿瓶,100亿瓶的年产量显然已经过剩。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大输液企业不得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近日,上海证券报在调查中获悉,国家有关方面正在酝酿大输液产品的国家统一定价。业内人士一致表示,如果该政策能尽快推出,无疑将使大输液行业重获新生。 价格低于矿泉水越卖越亏 安徽省一家生产大输液的企业负责人一谈起占业务收入50%的大输液产品,声音就变得苦涩起来。他向上海证券报介绍,一个小小输液的玻瓶,仅瓶子的成本就在0.52元,药品在市场上却只能卖到每瓶1.6元左右。而塑料的输液瓶,进口塑料的价格为17000元/吨,比国产的要贵4000元。为保证质量,他们也只能选进口塑料。一个瓶子要用28克进口塑料,每瓶的配送费为0.07元,另外,还要加上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生产线投资成本。但在某些省的基药招标办,一瓶输液的招标价仅为1.44元/瓶。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大输液的企业,能赚多少钱?” 不管是在第三届药博会上,还是在对一些大输液企业进行的调查中,上海证券报了解到的情况很相似。大输液企业在目前的基本药物制度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现在国内有些大输液企业是做一瓶,亏一瓶。”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廉先生这样对记者表示。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给大输液产品统一定价,全国各省都不能再“各自为政”,以后就像大米等农产品那样,全国实行统一价,以避免不合理竞争和重复定价,也有助于杜绝地方保护。 “大输液行业的竞争在整个医药市场中是最充分的,各企业成本都差不多,都已经压缩到极限。在统一定价后,产品丰富、成本更低、善于创新的大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行业中的低端企业将失去生存空间,行业重组、洗牌不可避免。”该知情人士表示。 企业分化严重行业整合加剧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大输液的产能率总体上在60%到65%之间轮动。科伦药业等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飙升,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8%左右,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09年行业前十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2/3,这样前十名之外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大概只有40%。目前,随着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小企业的生存就难以维系,行业两极分化严重。 事实上,我国大输液企业大概有300家左右,但是真正上规模的企业为数不多。在大输液市场上,生产能力达上亿瓶的企业只有30家左右。行业内一个普遍规律是,规模越大的企业,赢利能力也就越强,成长性越好;重视并视之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毛利率往往越高。与经济效益差的小企业相比,优势企业通过集中化采购、规模化生产、高中标率实现超额利润。 除了国家将实行统一定价外,201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GMP标准,也将加速行业洗牌。 新版GMP要求所有制药企业在5年内完成新GMP的审批。新版GMP与1998版的重大区别在于:在硬件上,对无菌制剂企业的要求有很大提高,更加强调生产过程的无菌、净化要求。“我国的无菌制剂以前只是强调静态,现在则‘静态’和‘动态’都要达到一定标准。”业内人士介绍说。大输液是无菌制剂药品中的一个大类,硬件要求的提高必将带来行业洗牌。 新版GMP要求制药企业当中的大输液企业必须在3年之内按新GMP进行改造。考虑到大输液行业作为无菌制剂的一个类别,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达到新GMP的要求。同时,目前行业竞争激烈,药品价格管控严格,因此,国信医药行业研究员判断,从2011年开始,3年间,将会有一批经营现状欠佳的大输液企业选择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的退出将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腾出市场空间,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 “输液行业出现严重分化时,大企业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主体。”凯基证券的行业研究员表示,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大输液行业必将走向寡头垄断,未来的市场属于治理结构良好、机制灵活、重视科技创新和在市场布局完善的企业。 走高端路线创新赢未来 5月底,安徽的温度已经进入36度的“桑拿天”。但在丰原药业的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热闹景象,工人都在加班加点地生产。工厂外,等候发货的大货车也排起了长龙。“每年进入夏天,都是大输液市场的销售旺季。目前我们已经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该公司企业发展部相关人士介绍。 尽管中国的大输液行业已经碰到了“利润天花板”,但经过危机中的历练,一些企业正努力寻找新的出路。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大输液临床用药需求不到人均10元,而在欧美发达国家人均达到40—70美元,所以国内的大输液产品的市场空间还是非常大。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