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船配产业需要强大"中国芯"
2018-01-24

船配产业需要强大"中国芯"    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船舶工业运行情况来看,201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全球第一,以载重吨计占比39.1%;新接订单量仅次于韩国,占比33%;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世界最大,占比41.2%。中国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大国,然而庞大船体之下——  A、欧洲占据市场大部份额   包括发动机、螺旋桨等船用设备在内的船舶配套产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船用设备价值量最大,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核心,在常规船型中成本占比25%—30%,高端船型中占比超过50%。   在前不久举行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海事展上,全球知名船配企业纷纷亮相,全面展示其在船舶智能化发展潮流中的智能船配技术。尽管造船业整体东移,但优势的船舶配套产业仍然集中在欧洲。欧洲因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历史久、研发强,广受船东信赖,占据着50%-80%的市场份额。   中国国际海事展促进了造船大国与强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超级细分的船配市场而言,产业链各端云集的海事会展更是其拓展和洽谈业务的极佳场所。在这次中国国际海事展期间,挪威船配企业——PrimeGroupofNorway集团(PGN集团)在智能船配领域的新突破,吸引了业界的眼光。由此透视了欧洲船舶配套产业的优势所在。   据介绍,PGN集团是继2013年和2015年亮相之后,再次参加此次中国国际海事展。PGN集团成立于2013年,是在创建于1983年的挪威17家集团的基础上成立的一家完全独立的协会机构,是挪威主要设备供应商与中国船舶工业之间重要的市场渠道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PGN集团所属企业便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市场逐步发展起来。   B、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   船舶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向来注重“创新”理念的挪威在智能化领域走在前列,而且挪威也是传统的航运和造船大国。Brunvoll为挪威知名的船舶推进和操纵系统设备供应商,以代理形式参与中国船配市场竞争。Brunvoll研发使用的永磁电机驱动的推进器,明显降低了船舶燃油消耗,在无人船领域,基于操纵系统的大数据可为此奠定基础。2017年8月,Brunvoll首次进入邮轮船配领域,为美国船东SunStoneShips提供柴电驱动的推进与操纵系统。此前,Brunvoll与招商局重工签署设备合同,船舶系统预计2018年上半年交付。   在真空卫生系统排名全球居前的Jets也是PGN集团的成员企业。日前,Jets推出全新船舶真空卫生系统,可节省近65%的电力消耗。据介绍,Jets还是中国首制豪华邮轮所用的Vista船型平台的设备提供商。   相较于造船企业,船配企业尽显低调,一如PGN集团中的成员企业,但其价值和重要性不容小觑。从挪威透视欧洲的船舶配套产业,其荣光并非一蹴而就,仰赖的是长时间的坚守和技术研发,如Brunvoll拥有超过百年的船舶推进器系统经验,为全球的各型船舶交付和安装了超过6000个动态定位的推进器。   更重要的一点是,挪威海岸线地区均有海事产业分布,几十年来,一些区域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形成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为挪威乃至全球海事业提供专业的定级、金融、中介和研发服务。船舶配套产业亦是如此,这是中国尚难以企及的。   但在这一轮造船,特别是海工低迷周期中,PGN集团坦言经营压力倍增,传统的商船配套承包项目偏低,但同时,邮轮和探险船呈现出新的发展需求,这也将助力造船业务的新增长。针对此,PGN集团将积极做好应对策略和调整措施。   PGN集团表示,期望在渔业、海洋养殖、风电安装船领域有所突破。挪威海事业历史悠久,捕捞业及海上贸易自古便是挪威的支柱产业,现代养殖业已成为挪威重要的经济来源。伴随着中挪两国关系的回暖,中集来福士积极向海洋渔业装备、观光旅游装备等方面拓展业务,接获2.5亿美元挪威三文鱼养殖装备。   C、中国船配以低端为主   中国船舶配套产业的虚弱已成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之痛,船舶配套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不相匹配是多年存在的严重问题,并已经严重制约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一般认为,中国出口船舶上国产设备的装船率在50%上下,但实际并没有这么高。甚至许多造船企业建造出口船舶的国产设备配套率在20%左右,而高端船型更低。   在业内人士看来,研发技术不足、可靠性不足,船东更相信外国的配套设备,并指定使用进口设备。如此一来,中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国产设备没有业绩证明,船东不敢用,越不敢用,就越缺少业绩证明。   据悉,中国船配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产品大多以低端为主,很多技术均是对外引进,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研发能力、关键技术水平方面差距明显,整个产业的集中度较低。有分析指出,伴随着中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船用设备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造船强国建设的主要瓶颈。   D、加速向高端产品发力   针对当前船配市场存在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在政策引导层面,工信部发布《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中国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关键船用设备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动力、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与智能系统及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型谱完善,拥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船用设备系统集成供应商;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船用设备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到80%,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大国。   《行动计划》要求,争取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船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5%以上,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世界主要船用设备制造强国。   为保障《行动计划》完成,工信部提出四项措施,即加大船用设备研发支持力度;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促进产需对接;完善全球服务网络。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制造业中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的培育是打通产业的必由之路,欧洲船舶配套产业并非以一家或几家企业的规模著称,而是各个细分设备供应商专注品质,再形成整体的集群效应。国家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形态不同,“南北船”自始便建立有丰富的船配企业,完善船配业务,铸造更稳固的船舶建造上下游体系是众望所归。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