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巴林左旗牧草良种补贴效果开始显现
2013-01-05

巴林左旗牧草良种补贴效果开始显现

    牧草良种补贴是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具体体现。牧草良种补贴是指国家通过建立牧草良种推广示范区,对农民选用牧草良种并配套使用良法技术进行的资金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巴林左旗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补贴情况    (一)补贴面积:2011年牧草良种补贴总面积50.1万亩,其中2010年前多年生保留面积20.1万亩;2011年新建8万亩;一年生面积20万亩;饲用灌木面积2011年新建2万亩。    2011年:涉及全旗8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64个嘎查行政村,10166户,其中隆昌镇19个行政村117户;林东镇16个行政村1876户;哈拉哈达镇四个村1270户;花加拉嘎乡3个行政村894户;碧流台镇1个行政村3户;乌兰达坝苏木6个嘎查1701户;查干哈达苏木8个嘎查3013户;白音诺尔镇6个嘎查村1290户;西城区1个行政村1户。    2012年牧草良种补贴总面积46.38万亩,其中2011年前多年生面积14.88万亩;2012年新建8万亩;一年生面积20万亩;饲用灌木面积2011年前保留面积2万亩,2012年新建1.5万亩。    2012年:涉及全旗11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37个嘎查行政村,12070户,其中隆昌镇23个行政村161户;林东镇26个行政村432户;哈拉哈达镇4个村1261户;花加拉噶乡10个行政村2729户;碧流台镇22个行政村1053户;富河镇10个行政村800户;乌兰达坝苏木6个嘎查1309户;查干哈达苏木8嘎查920户;白音诺尔镇7个嘎查村932户;西城区1个行政村2户;十三敖包镇14个行政村661户;三山乡6个行政村1810户。    (二)补贴标准:    多年生保留面积每亩补贴10元;    多年生当年新建面积每亩补贴50元;    一年生面积每亩补贴10元;    饲用灌木面积每亩补贴10元    (三)2011年补贴到位资金:2010年前多年生面积20.1万亩,补贴资金201万元;2011年新建8万亩,补贴资金400万元;一年生面积20万亩,补贴资金200万元;饲用灌木面积2011年新建2万亩,补贴资金20万元。合计发放到位补贴资金821万元。    2012年补贴资金:总面积47万亩,其中2011年前多年生面积14.5万亩;补贴资金145万元;2012年新建8万亩;补贴资金400万元;一年生面积20万亩;补贴资金200万元;饲用灌木新建面积1.5万亩。补贴资金15万元;2011年补差3万亩(2012年使用结余资金新建)补贴资金150万元。    2012年人工草地面积基本核实完毕已经上报至旗财政局。    二、相关政策措施    根据巴林左旗基本情况,旗委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补奖措施,旗政府下达了《关于认真做好牧草良种补贴工作落实》的通知,下发到各乡苏木镇,并要求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此项工作,各乡镇苏木组织嘎查村级认真核实上报,农牧业局组织验收、核实,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发放。    巴林左旗将牧区节水灌溉人工草地项目建设、人工种草项目、风沙源治理项目等一系列草原建设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利用资金,补充和完善各个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草原法规政策不断完善。草原法的实施和完善,使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步入法制化轨道,逐步扭转草原无法、破坏无罪的局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促进了草原法制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    二是草原家庭承包制稳步推进。牧区逐步实行了“双权一制”,明确了草原保护、建设与利用的责、权、利,初步解决了草原大锅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牧业生产、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目前,全旗草原承包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0%以上。    三是草原保护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2009~2012年,中央投资各类草原保护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天然草原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牧区人畜饮水、饲草料基地等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截止2010年底,全旗人工种草累计面积65万亩,保留面积29万亩,改良草原80多万亩,草原围栏累计达到98万亩,累计治理三化草地60万亩。有10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生产加工草捆、草块等干草产品20多吨。通过保护建设,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种草养畜热情高涨,以草定畜、科学养畜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是草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草原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尤其在牧草新品种选育、草原资源监测、病虫鼠害防治、人工种草、草原改良以及草产品生产加工、家畜饲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日益完善,推动了草原保护建设技术进步,并在生产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积极引导,以草原围栏、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科学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科技兴草兴牧,大力推广先进的饲草料种植和饲养管理技术,改良草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存在问题:    1.多年生、一年生种草地块零散,核实上报缓慢、同时造成录入工作缓慢;    2.各地草地面积GPS打点数据上报程序复杂、细致,基层缺乏基础性技术人员。    3.时间紧,任务重、内业录入技术人员电脑录入设备缺少等。    4.该项目经费不足,地块核实和录入工作困难。    四、建议:    1、集中补贴使人工种草上规模见效快。    2、加大奖补资金,提高单位面积补贴标准促进种草积极性。    3、增加该项目专项补贴经费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