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2016:法规新政为进口食品企业带来哪些利好与挑战?
2016-02-03

2016:法规新政为进口食品企业带来哪些利好与挑战?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进口食品市场环境变化巨大。这一年,利好不断,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中韩和中澳自贸协定生效、跨境购和自贸商城开始兴起,跨境电商平台纷纷“跑马圈地”,微商掀起“全民海淘”“全民代购”热潮。近年来,极具消费潜力的中国进口食品市场吸引了一大批经销商试水。然而,看似前景一片大好的进口食品市场实则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会被市场淘汰。  在2016年,这些新变化将给进口食品的经销商们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新规条款中又有哪些细节该重点把握?2016年做好进口食品应了解政策、关注变化,认清行业发展态势。政策法规  新法条款增多  细节需要注意  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与2009版食品安全法相比,涉及食品进出口的第六章由原来的9条增至11条,相关条款在适用范围、监管部门、惩罚力度等方面上都有所调整。    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更加强化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以往只有食品生产商需承担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现在进口总代理也将成为生产经营者的主体,一旦有质量问题,也同样将追究他们的责任。    进口企业将面临新的经营风险,国家严禁销售质量不合格和添加剂超量超范围的进口食品。如果被抽检到有问题存在,产品将面临被销毁或者退运的风险,进而会产生巨大的金钱损失,并错过最佳的销售期。相关专家表示:“为了规避产品被销毁或退运的风险,进口企业应着重做好产品进口之前的合规预审。除了要注意进口食品质量和合规添加物本身,还应该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的规范标注等硬性要求,确保所有食品都有清晰合规的中文标签。”    如果不合格的进口食品被终端执法部门查出,进口商将会负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呢?据了解,如果只是标签、说明书等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也不会误导消费者,会由相关监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罚款;若主观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了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索赔支付价10倍或者损失3倍的赔偿金,若是非主观原因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可以免除处罚,但需在没收相关食品的同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另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国家开始加强对网络销售的食品进行监管,消费者如果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购买食品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要求入网食品经营者和食品生产者赔偿。因此,从事电商的企业要格外注意所售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人民币汇率下跌  多措施规避风险  2015年“8.11”汇改、人民币入篮SDR、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人民币汇率跌宕起伏,整体呈下跌趋势。2015年12月31日,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为6.4943,全年累计下跌2896个基点,贬值幅度达4.46%,继2014年贬值2.42%后连续第二年出现年度贬值。整体看来,人民币汇率主要以“8.11汇改”为分水岭,1-7月先贬后升,而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在经历短暂上行后,又趋于贬值。    2015年进口食品的复合增长率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据了解,2015年1—8月份,进口食品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3%左右,与往年相比,略微有所下降。但是1—11月份的进口食品复合增长率基本跌到4%左右,本该是圣诞、元旦、年货等节日备货旺季的9—11月份,进口食品复合增长率却一落千丈,很多进口商开始持观望的态度。尽管下跌如此严重,进口食品4%的复合增长率仍然是我国所有进口品类和出口品类中唯一一个正向增长的复合增长率。    中粮进口食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姚峥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下跌是一种不可控的经济环境,2016年人民币汇率预计还有贬值空间。人民币汇率的下降对于中国进口食品发展是有较大影响的,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地采取有效手段规避由汇率带来的风险。”    据介绍,应对汇率变化的方法除了有效的金融手段外,还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改变对外货币结算策略;第二,调控采购货币区域产品的比例,加大发展中国家和商品型货币国家进口食品的采购量。  跨境电商迅速崛起  传统渠道受到冲击  2014年下半年起,海外直邮、海外仓集货、国内保税区集货等各种模式的跨境电商开始迅速发展。时至今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在国内主要城市都可以看到自贸商城、保税跨境电商体验店的身影。通常来说,国外食品进口到中国通常需要经过企业备案登记——获取产品出口相关的检测证明、合格证书等材料——海外发货——到岸报检——通关——获取卫生证书进入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其间需要缴纳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目,并且解决资质和证书等众多难题。而跨境自贸渠道的程序简单化,跨境电商实施行邮税单类税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几乎不需要任何商检,通过海关检测即可。    由于国家政策的不同,跨境购、自贸商城等渠道销售的进口食品种类更加丰富化,时间成本和产品成本大大降低。不可否认的是,跨境电商的发展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实惠,对于改变消费者消费意识、培养消费者习惯,进而促进整个进口食品市场的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    而对于进口食品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也有业内人士表现出了担忧。他们认为,自贸区的发展是国家重大改革项目之一,为整体进口食品发展带来积极意义,但其中也有隐忧。自贸区产品仅需要缴纳行邮税等少量税额的做法,将会导致国家税收缩水;原有的销售渠道价值链会因此而破裂,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的整体利益会受到损害。此外,一些无法获得商检质量监管的进口食品、进口保健品通过跨境电商流入市场。因此,这种模式是否会真正促进进口食品市场的发展还有待观察。  自贸零关税  挑战或更大  2015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韩自贸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据悉,中国在中韩自贸协定最长20年过渡期后,将对90.7%税目数的韩国原产货物实行零关税,覆盖自韩国进口额的85%;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后,中国96.8%的税目将实现零关税。    中澳贸易协定和中韩贸易协定均有一个降税过渡期,对于进口食品行业来说,实际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韩国泡菜和澳大利亚乳制品的降价还需要一个过程。澳大利亚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内的乳制品将在4年内免关税进入中国,而韩国泡菜目前25%的关税更是在20年内才会完全取消。专家表示,除了韩国企业更加配合中国公司洽谈工作事宜外,并未感觉到其他明显的现实影响。但这同样也是很大的市场机遇。以韩国泡菜为例,中国人之前很难吃到正宗的韩国泡菜,韩国泡菜在中国市场几乎处于空白地带。进口商若能抓住这一机遇,未来或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2015年,借助相关法规条例的施行,中国进口行业得到了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尽管目前还有很多具体条款难以实现落地,但总体来说是法规环境的完善利大于弊。进口企业在关注以上政策变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网购报税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广告法》等具体条款内容,最大限度规避风险,把握机遇。  发展态势  进口食品≠好食品  市场营销须靠实力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在国内问题食品屡屡曝光的环境下,国产品牌被贴上了“不安全”的标签。相反,中国消费者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纷纷寄希望于进口食品。甚至有很多中国消费者认为“进口食品=好食品”。这也是进口食品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进口食品真的就都是好食品吗?进口食品真的能在“安全大战”中大获全胜吗?随着进口食品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类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进口食品头上的光环已消失。2016年,进口食品经销商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市场曾经给予进口食品的宠溺和青睐,已是过眼云烟。    进口食品经销商想要抓住消费者、获得市场,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竞争力。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市场营销,都必须靠实力说话。相比非进口类产品,进口食品不再有任何其他优势。  从小众到大众  贴近寻常百姓  有人认为,进口食品是小众化消费产品,消费人群局限于白领、时尚人群,市场容量小。那是过去,现在则不然。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及进口食品上下游渠道的拓展,进口食品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消费食品,早已进入便利店、商超,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届时中国大陆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元人民币。进口食品行业正处在加速起步阶段,而且距离行业巅峰究竟有多远,人们无法准确预判。未来10年,中国80后、90后的下一代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力量。他们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很大,进口食品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    毋庸置疑,从80后这一代人主导消费市场开始,进口食品将不再是一种小众化食品,未来进口食品将不断大众化。即从所谓的中高端消费群到普通消费者,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甚至覆盖乡镇、农村。  微利时代  细分求变  众所周知,过去进口食品普遍定位在中高端,价格亲民的产品并不多。但是从去年开始,各大便利店、专卖店、商超纷纷上架物美价廉的进口食品,甚至还出现一些进口食品折扣店。一方面,进口食品高人一等的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开始理性消费,不再盲目为进口货买单;另一方面,随着进口食品渠道商的增加,市场价格日渐透明化,过去高利润的产品,自然会被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所替代。业内人士认为,市场价格的透明化,必将倒逼经销商缩小单品利润空间。进口食品市场开始进入微利时代。价格透明之后,如果商品价格太高,肯定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这必然会带来更大竞争,进而导致商品价格下降。    进口食品经销商要在价格透明的微利时代获利,一方面要通过整合上游进口商资、缩短供应链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快速把握用户心理,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此外,还有一个提升竞争力的方法,那就是细分市场。与其在热门产品领域厮杀搏斗,不如另辟蹊径,做一些具备潜力的小众产品,或者在大众产品基础上,寻找一些出奇制胜的创新点。  借力跨境电商  拓展销售渠道  从2014年开始,电商特别是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让传统的进口食品商感受到了来势凶猛的竞争,并纷纷寻找应对之策。对于传统商家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市场被瓜分了,竞争加大了。据灏腾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正齐介绍,“进口食品在实体店的价格一般为进口商完税到岸价的3.5倍,而网店海外直采拿到的基本上跟进口商一致的价格。”如此看来,确实是祸。但是,所谓跨境电商,只是新的营销模式,是一种工具、一种渠道,对于所有人都公平的。既然是渠道,是工具,那它又何惧之有?不要害怕、不要拒绝,让其为我所用,才是智者所为。    根据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2014年海淘人群1800万,成交规模1400亿,从百亿级市场步入千亿。预计在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跨境电商市场巨大,对于传统进口商而言,借力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拓展渠道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目前,有部分企业或上级经销代理商选择将线上销售部分利润给到当地的经销商,由当地经销商去下单、送货,乃至一系列的售后跟踪服务都由他们来去完成,企业只是在中间让电子商务平台起到一个引导连接的作用。这个做法确实是受到经销商的追捧。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厂家与经销商的关系是对立的,过分依赖对方实为大忌。进口食品经销商要借力电商,不一定要有自己的电商平台,但必须有一套自己的电商思维。细节、口碑、速度等是传统企业发挥电商作用必须掌握的。    2016年,是中国进口食品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年,只有认清形势、转危为机,方有机会求得生机、获得市场。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