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2007年美国FDA批准新药数量依然低谷徘徊
2008-02-22

2007年美国FDA批准新药数量依然低谷徘徊
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FDA批准上市的新药仅有18个。责任在制药公司还是FDA?
  过去一年关于获美国FDA批准新药情况的种种讨论终于盼来了答案。根据FDA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2007年批准上市的新药仅有18个,包括16个新化学实体、疫苗以及2个生物制品。这一数字使得继1983年的14个和2002年的17个之后新药获批数量再陷低迷。
  不过,FDA发言人表示,这个数据并不是最终版本,最后的结果将在今年3月份公布。无论如何,与1996年53个新药的“盛世年代”相比,如今的制药行业只能哀叹“流年不利”。
  制药公司的选择
  追究起新药数量锐减的原因,FDA和制药公司均各执己见。葛兰素史克等制药公司声称是FDA抬高了新药的批准标准。对于这种说法,FDA自然予以拒绝。而作为药物开发一线的研究者,塔夫茨大学(the Tufts University)药物开发研究中心主任Kenneth Kaitin则表示,制药公司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改造现有药物,试图拓展现有药物的适应证,而这是以牺牲新产品的开发作为代价的。
  像辉瑞和默沙东这样的大公司依靠“重磅炸弹”药物每年获得的利润增长都保持在两位数,但两年前,辉瑞的络活喜、默沙东的舒降之和其他超过400亿美元市场的专利药的专利期满使增长势头不复存在,加上美国FDA延迟或驳回赛诺菲-安万特、惠氏等一些大制药公司“重磅炸弹”药物的申请,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因此,许多制药巨头不得不在2007年采取裁员等手段来抵挡整个制药工业利润增长减缓的趋势。
  虽然制药公司的核心任务是将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推向市场,但制药公司身处的严峻现实使得研发方向有所偏离——将关注焦点放在了延长已上市销售药物的生命周期上。这一招,恰恰为制药公司在新药开发上节省了不少资金。面对研发、推广等运营费用上涨的压力,各大制药公司纷纷采取了大幅裁员等削减开支的手段,再加上如洪水猛兽般涌来的仿制药的竞争,公司能否保住其原有畅销药的市场份额也是个问题。因此,在增加现有药物适应证和开发全新药物这两个方向上,制药公司更多的还是选择了省心省力的前者。
  不过,有迹象表明,制药公司正在对开发新药重新倾注热情,预计未来几年里,每年批准的新药数量应该会有所增加。在2007年批准的新药中,葛兰素史克和诺华凭借治疗乳腺癌的Tykerb、治疗白血病的Tasigna等新药成为所有制药公司中最大的赢家。
FDA称未提高审批标准
  2007年,包括赛诺菲-安万特和诺华在内的不少制药企业遭遇了某些挫折。在FDA的一个顾问小组质疑利莫那班可能会让使用者产生自杀念头和抑郁症之后,赛诺菲-安万特撤回了这只减肥药物的上市申请。另外,诺华公司研制的镇痛药Prexige也被FDA拒之门外。
  去年,惠氏公司有3只新产品被FDA推迟审批,其中包括用来预防骨质流失的药物Viviant。FDA要求惠氏公司提交更多的有关Viviant可能引起中风和血栓危险性的研究数据。惠氏公司预计,这3只被推迟审批的药物一旦上市,每年创造的销售收入可能将达到40亿美元。
  自从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从市场上召回镇痛剂万络以来,FDA就一直面临着来自美国国会议员们的压力,他们要求FDA对药品安全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
  去年10月24日,在与分析人士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葛兰素史克公司首席执行官Jean-Pierre Garnier就说:“毫无疑问,新药审批的门槛已经提高。我们正尝试在今后3年里推出25只新产品,但其中一些产品将被推迟。要是放在两年前,这种情况或许不可能发生。”
  在一封回应有关问题的电子邮件中,FDA副局长Janet Woodcock表示,FDA并没有改变对新药的审批标准,随着制药公司近年来提出的新药上市申请的数量下降,FDA将能够更好地对新药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测。Janet Woodcock说:“我们判断一只新药是否安全并且有效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变化。不过,在对新药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以辨识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上,我们的能力已经大为提高。在对用来治疗慢性病症的新药进行评价时,我们尤其高度警惕,因为一旦上市销售,患者每天服用这些药物的时间将长达许多年。”
  惠氏公司研发总裁Robert Ruffolo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FDA的领导们是开明的,他们在与我们的会谈中以及公开发表的声明中都提到了新药审批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事实上,新药审批数量确实在下降。作为创新者,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寻找到最佳的途径,确保在这种新环境中取得成功。”
公司内部原因?
  对于获批新药数量减少,并不是所有制药公司都将矛头指向FDA。辉瑞公司全球研发总裁Martin Mackay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新药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制药公司内部找起。
  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重要途径研究所(the Critical Path Institute)一直在与FDA合作,对新药审批程序进行改革。该所所长Raymond Woosley表示,制药公司正在将药物的开发重点日益集中在治疗疾病的起因,而不是更加容易治疗的常见症状上,“如果你关注的是疾病的基本起因,那么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许多这样的药物在人体研究过程中都会遭遇失败,因此,它们也就不会到达FDA的审批环节”。
  “重磅炸弹”后事艰难
  获批新药数量锐减提醒了这样的事实:美国制药工业目前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药品审批监管形势严峻;二是在研产品严重缩水。
  葛兰素史克的总裁Jean-pierre Garnier说:“门槛提高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了,但我们迷茫的是对如何进行自我调整还不甚清楚!”Garnier及其他制药公司的CEO们都在抱怨FDA对新药的安全性问题过度敏感,尤其是对那些治疗没有生命危险疾病的药物,而且令人更加担心的是,FDA在2008年开始限制药品向患者和医生发售和发行的范围,这项新法规的出台无疑使药品监管的环境日益严峻。
  对于制药公司的牢骚,FDA却拒绝接受,他们的说法是,FDA的新药通过审批的比例基本与往年持平。然而,2006年,FDA对赛诺菲-安万特的减肥药利莫那班的审批就表现得谨小慎微,此后又把诺华和惠氏两家分别研制用于治疗糖尿病和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物都打发回家,要求他们重新进行试验室的安全性评价。FDA还驳回了默克公司替代万络的新产品万克适(Arcoxia),原因无外乎是万络在2004年因安全性撤市的风波。
  另一方面,FDA发布产品警告的频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2007年,FDA共发布或更新了近70个产品的黑框警告,这个数字比2004年的2倍还要多。要知道,黑框警告反映的是某一产品所具有的最严重的安全性问题。
  作为研发主体的制药公司,在新药“灾荒”中也要承担相当的责任。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各大制药公司向FDA提交的创新药申请数量开始大打折扣,数字由1995年约60件的最高记录直线跌至近年来的20件左右。一位药业分析人士评价说:“鉴于对风险说‘不’的潜规则,制药公司只对上市药品做文章而不肯投资于风险未知的新药。”这位分析人士还说:“没有哪家制药公司的总裁因为不对新药投资就被罢免,也没有哪个FDA的官员因为对新药申请说‘不’就丢了饭碗!”
  “重磅炸弹”药物研发的全盛期已经宣告结束,如今面临的难题迫使这些大制药公司不得不重新思考产品的定位。分析人士称,制药公司的新产品研发极有可能会转向罕见病治疗药物或用于常见病特殊情况治疗的药物研究上,也有人称之为“精品药”的开发。
  也许审批机构对“精品药”不会设置过高的安全性门槛,但关节炎和糖尿病治疗药物(万络、文迪雅)所暴露的安全性问题确实把药审官员们的神经刺激到极度紧张的程度。对制药公司来说,瞄准新的治疗领域定位产品实际上也是出于业务拓展的无奈,还有哪几种常见疾病没有研制出治疗药物呢?很多因素迫使制药工业别无选择。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