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简讯
据报道,2003年1~9月,我国累计出口缝纫机965万台,出口额达4397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36%和43.08%。尤为可喜的是,我国缝纫机出口值的增幅首次超过了出口量的增幅,作为出口主导品种的工业用缝纫机超出的幅度最大,表明我国缝制机械工业步入了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 一、出口值增幅高于出口量增幅 2003年1~9月,我国缝制机械生产和出口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提供的数据,2003年1~9月,我国累计出口缝纫机965万台,出口额达4397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36%和43.08%。尤为可喜的是,我国缝纫机出口值的增幅首次超过了出口量的增幅,作为出口主导品种的工业用缝纫机超出的幅度最大,表明我国缝制机械工业步入了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 变化较为明显的是,在我国工业用缝纫机生产中,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幅在1倍以上的品种有5个:中速包缝机增长147.86%,钉扣机增长170.85%,绷缝机增长129.64%,曲折缝缝纫机增长154.06%,双针机增长111.48%。这些都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缝制机械及特种机械,说明我国缝纫机械科技创新的步伐在大大加快。另外,高速平缝机、高速包缝机、封包机、加固机及多头绣花机的产量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前提下,2003年1~9月,我国缝纫机的销售和出口也呈强劲增长。1~9月,累计销售缝纫机6171798台,同比增长36.34%;实现销售收入651655.56万元,同比增长15.82%。 据海关统计显示,2003年1~9月,在我国出口的965万台缝纫机中,工业用缝纫机出口为169万台,出口额达2340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42%和52.17%,出口值增幅远高于出口量的增幅;出口绣花机12942台,出口额达421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9.96%和90.23%;出口家用缝纫机794万台,出口额达1635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97%和24.48%;出口缝纫机零件7686万美元,同比增长37.01%。 二、以结构优化带出口价格提升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副理事长何烨认为,作为缝纫机生产大国,多年来,我国一直以出口数量多而闻名于世界缝纫机市场。2003年1~9月,我国缝纫机出口值增幅首次超过出口量的增幅,不仅对整个缝纫机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开始改变我国缝制机械在国际上档次低、数量多、价格便宜的形象。 分析原因,何烨认为,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是我国缝制机械特别是工业机及绣花机出口价格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首先,面对原料价格的上涨,竞争压力加大,企业逐步认识到仅靠低价竞销已经没有出路,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寻找和开拓新的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这种趋势在2003年下半年以后尤其明显。另外,由于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影响,国内很多服装企业不景气,大量服装订单转到了土耳其等国,由此带来国内缝制机械市场萎缩。这也促使很多企业下半年把主要精力花在扩大出口上,加大产品更新换代的力度,如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扩大工业机出口的基础上,2003年1~9月高速平缝机出口量值同步增长了1.2倍。 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了我国工业缝纫机等出口价格的提高。据海关统计,2003年1~9月,我国工业用自动平缝机平均单价同比增长10%;工业用自动缝纫机平均单价同比增长69%;普通工业用缝纫机平均单价同比增长40%;绣花机的平均单价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5.3倍。同时,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特种机、多头绣花机及机电一体化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缝纫机出口情况统计的分析,仅多头绣花机的出口数量及金额与2002年同期相比就分别增长了1.33倍和1.41倍。 三、重科技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 应该说,技术进步是我国缝制机械产品价值迅速提升的重要因素。据了解,2003年以来,我国机电一体化的缝制机械产品出口比例大为增加,这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加快我国缝制机械科技创新的步伐,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将2003年定为“科技创新推动年”。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在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出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产品,并且在成功开拓国内外市场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协会就出面组织会员企业前往参观学习。协会还经常组织技术骨干企业座谈、交流经验,并提出了行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制定行业创新奖励办法等,使科技创新的意识深入企业。 据介绍,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成果初现。在2003年10月举办的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上,国内企业展出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与往届相比大为增加,其中飞跃集团展出的全部展品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上工、中捷公司推出的“无油润滑缝纫机”,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此外,展会上还展出了很多新开发的、适应不同层次的机电一体化特种机等,这些都表明,我国缝制机械的技术水平迅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要从缝制机械大国变为缝制机械强国,必须拥有叫得响的品牌。通过科技创新,2003年,行业内已有上工、飞跃、标准、中捷、宝石五大品牌被列入中国名牌评价目录。2004年,协会将把“树品牌,促质量”作为行业工作重点,力争创出更多的知名品牌。 2003年,在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方面,很多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以产品出口为主的飞跃集团,在“非典”时期丝毫没有放弃出口工作,通过互联网开展贸易。他们还提出了“把上帝变朋友”的理念,在2003年的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上,飞跃集团请来了全世界200多家客户,参观其升级换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会后,又专门包机分批将客商接到工厂,扩大本企业的国际影响。另外,由于“非典”期间很多服装订单转移到土耳其等国,所以2003年土耳其的缝制机械需求大为增加,标准、通宇、杰克等企业分别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对土耳其出口的大幅增长。 四、专家建议创新力度须加强 尽管目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科技创新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长期以来,国产设备不能满足国内、外服装企业生产工艺的特殊要求,已成为制约我国缝纫机械企业发展和扩大出口的“瓶颈”。有关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我国缝纫机虽然有着70多年的历史,但是一直都是“跟着人家走”,很少有自己发明创造的产品。在开发新品和技术等领域,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此外,即便是开发出新品也是同质同类的产品,高、精、尖产品的开发很少,因此亟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2.业内不少企业通常是由决策层决定新品的研发。虽然他们平时能够经常亲临一些展览会、考察观摩国际先进企业,掌握大量的信息,也会综合权衡市场需求,但首先考虑的是赢利。决策层往往会更多地结合企业的现有实力和资金能力进行科研投资,这样难免会陷入投资力度该大还是该小的矛盾中,这就又牵涉到一个综合实力的问题,这种局面应尽快得到改善。 3.我国设备制造企业设计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在试制过程中,零件和装配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零件质量不高。另外,装配人员违反工艺要求,不够认真严谨,导致装配质量下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建议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科研设计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4.大部分企业的研发人员没有机会走出去,尤其是走向市场、走近用户,导致“闭门造车”现象的大量存在。有关人士建议,可以大胆启用研发设计人员从事销售工作,让他们走近用户,聆听用户心声。一方面,既可以随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研发、设计工作紧跟市场。 我国缝制机械科技水平的提升,为国产缝纫机大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国际上看,2003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美国经济三季度大幅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2%,为近20年来的最快增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已恢复增长势头,第三季度增幅达到11.1%。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也逐步复苏,世界经济前景看好,为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外贸出口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国内形势分析,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经济内在活力的增强,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上升阶段,这也为缝制机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缝制机械企业应该抓住历史机遇,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而努力。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