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场简讯

市场简讯
2002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特点与趋势
2003-10-28

2002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特点与趋势
内容摘要: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前不久公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2002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为6510亿美元,下降了21%,卢森堡成为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世界各国引资竞争日趋激烈。2002年,中国吸收跨国直接投资527亿美元,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面对激烈的引资竞争,中国必须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继续完善投资激励措施,推动重点行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
9月4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题为《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促进发展:国家和国际透视》的年度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指出,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2002年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规模下降了21%,仅为6510亿美元(2001年下降41%),预计短期内难以恢复到2000年的高峰水平(2000年跨国直接投资为13930亿美元)。尽管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但各国对未来跨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贸发会议2003年2-3月针对世界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调查对象中,认为2004-2005年将明显改观的比例为84%。
一、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格局基本稳定,局部调整值得关注
(一)从投资主体看,跨国公司在世界投资中仍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02年,6.5万家跨国公司控制了87万家外国子公司,投资存量达到7万亿美元。跨国公司子公司创造附加值3.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的10%。2002年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高达18万亿美元,是同期世界出口额的2.25倍,国外聘用员工5300万人。
(二)从地区流向看,发达国家仍然是跨国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全球吸收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中分别占70.7%和92.7%。2002年,美、欧吸收跨国直接投资分别下降了79%、3.9%。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吸收跨国直接投资增长了49.5%,达到93.3亿美元,说明其外资政策的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
卢森堡成为2002年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最多的国家,其中流入1260亿美元,流出1540亿美元。但是卢森堡中央银行指出,流入和流出的80%都是持股公司用于对其他地区直接投资的中转资金,因此严格意义上卢森堡的跨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仅为267亿美元。
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和跨国直接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等因素的影响,2002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下降了22.6%,其中亚洲地区和拉美加勒比地区分别下降了11%和33%。中国依然是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占发展中国家吸收跨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2.5%。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中国对于三种类型的跨国直接投资即开拓市场型、利用资源型和提高效率型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中东欧国家成为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另一亮点,2002年该地区吸收跨国直接投资增长15%,达到287亿美元,其中捷克吸收跨国直接投资93亿美元,增长了66%。
(三)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依然是跨国直接投资较为集中的领域,其中运输仓储和通讯、金融、商业是比重最高的三个行业。2001年这三个行业分别占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50.5%和38.7%,体现了跨国公司构建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的新动向。
(四)从投资方式看,跨国并购继续大幅萎缩。2002年跨国并购规模下降了38%,达到3700亿美元。平均单项并购金额为8200万美元,仅相当于2000年平均单项并购额的一半。
(五)从资金来源看,投资者主要是通过收益再投资、公司内部贷款和股本投资方式进行投资。根据贸发会议对30个国家(占全球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2/3)的调查,2002年公司内部贷款下降了77%,股本投资下降了12%。值得注意的是,外商对华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本投资(1999年股本投资占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43.7%,2001年上升到61.8%)。
二、世界各国正在积极调整FDI政策,鼓励外资流入
(一)改革外资政策,放宽外资准入。2002年,70个国家调整了国内投资体制,涉及到248项政策措施,其中95.2%有利于外资流入。2003年1月,日本提出了在5年内使流入的FDI存量增长1倍的目标,拟在5个方面采取74项措施鼓励跨国直接投资流入。印度正在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放宽外资准入。目前,世界500强已有37%在印度投资,包括美国和欧盟几乎所有的大型信息技术和通讯公司,主要集中在班加罗尔地区。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等优势大力吸引外资。2003年2月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出资65亿美元,与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公司Tyumen合资成立一家分公司,开发俄罗斯境内油气资源。国外汽车制造企业也纷纷进入,已先后有宝马、通用、福特、沃尔沃等公司在俄罗斯投资兴办汽车项目。
(二)加强投资保护,密切与主要投资国联系。截至2002年底,有关国家和地区共签订双边投资协定2181项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2256项,其中签订协议最多两个国家是中国和印度。到2002年,中东欧国家已签署700多项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600多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基本覆盖了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
(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进入跨国公司地区生产链。如东盟积极推进建立自由贸易区,力图以拥有5亿人口、GDP达5600亿美元的地区市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目前,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跨国公司大幅增加对东盟各成员的投资,用于构建地区性生产网络,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汽车及零配件等领域。东盟是美国、日本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条中的重要环节。2002年,东盟成员吸收跨国直接投资126.5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8%。
捷克、匈牙利、波兰、期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将为其吸收跨国直接投资创造条件。贸发会议认为,加入欧盟可以促使这些国家加快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还能够推动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设立面向欧盟的生产基地。2002年,上述4国吸收跨国直接投资182.5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吸收FDI的11.3%。
墨西哥和部分拉美国家也在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吸收跨国公司投资。跨国公司利用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享有的贸易优惠等有利条件投资生产并出口。2002年,墨西哥吸收跨国直接投资136.3亿美元,如不考虑2001年BANAMEX银行并购,则增长10%。巴西与墨西哥达成减让汽车关税的协议后,福特、丰田和沃尔沃公司迅速增长了在巴西的投资。在跨国直接投资的带动下,2002年巴西汽车出口增长45%,预计2003年增长20%。
三、几点启示
针对主要竞争对手吸收跨国直接投资的种种做法,我们在保持现有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还应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一)继续实施投资激励措施,重点是技术引进和吸收
为了使吸收跨国直接投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也为了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展开竞争,我们应继续实施投资激励措施,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和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跨国公司培训当地员工和对配套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加快跨国公司向国内转移技术的速度。
(二)推动有条件的行业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
汽车制造业是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体系的重点领域。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汽车业的合资合作步伐。要鼓励国内汽车厂力争进入跨国公司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体系,扩大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汽车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制造工艺,在此基础上向跨国公司生产加工环节的上下游延伸。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宽引资渠道
地区经济一体化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动力。我国应在加强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步伐,力争与他们共同承接美、日跨国公司的投资,参与跨国公司地区生产链的形成和发展。选择重点国家或地区经济组织,商签投资贸易协议,加快跨国公司从这些地区向我转移投资。


相关部门网站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网站地图 | 隐私政策 | IPv6网络支持 | Xml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895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