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
点燃中国制造强国梦 今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及“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实现“中国智造”;“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采取一系列奖优惩劣措施打造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品牌企业,以实现“中国质造”。 或许有人怀疑:“中国制造”一直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低端,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强国梦”该如何实现?笔者认为,无论在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上,还是中国企业的主观行为上,“中国制造”已走在正确的路上。 从生产角度看,分工持续精细化是现代工业文明总体发展趋势。工业发展的根基在于:工业产品系统里每一个基本配件需对应一位专职人员来掌握并改进生产工艺,一国的工业人口规模决定了其国际竞争力。如蒸汽机时代,一个正常的工业国需要百万级别的工业人口维系核心产业;电气化时代,对核心工业的人口需求达到千万级别;随着科技进步及工业配件数量的不断增加,工业人口需求达到了只有美国、前苏联才能达到的上亿级别,接下来呢?分工持续细化的趋势里,十亿人级别的国家即将登场,只有中国(印度工业人口占比较低);而美国凭借将他国工业人口卷入自己的分工体系中,聪明地用金融手段保持住工业大国地位。 从消费角度看,消费群体的日益细化亦是趋势。消费者是市场的敏锐细胞,他们对商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敏锐感知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企业一般更容易生存。近几年,机电商会在调研中发现,我国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开始关注消费者的欲望诉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转型升级效果显著,且不断发展壮大;此外,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多样化、多层次消费群体,为企业的市场感知力提供了便捷的“训练场”。 从企业的表现看,不少卓越的中国制造型企业成为“星星之火”。深圳海能达、珠海塞纳、常州格力博等企业注重技术研发,通过技术革新奠定全球行业领先地位;深圳联创三金、苏州莱克电气等企业善于洞察终端市场欲望需求变化,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浙江爱仕达、东莞华贝等企业对产品设计和生产精雕细琢;宁波慈兴等企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等。 “优质制造型企业”终将“浮出水面”。我们相信,像这样钻于技术、精于品质、敏于市场的中国制造企业将与日俱增。某知名市场咨询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4200万家制造型企业,而其中前10万家制造型企业贡献了当年(2014年)出口额的90%以上。脱颖而出的10万家企业的骄人业绩背后蕴含了太多的努力、艰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政府、行业组织、金融等服务机构等对企业的支持措施缺乏区分度,优劣企业“雨露均沾”的现象不应持续;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迫切需要一批真正名誉全球的品牌企业,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于情于理于大局,这些“优质制造型企业”终需被甄选出来,接受全球市场的尊重。 历史客观决定了中国经济需要先走一段“快步跟进”而难兼顾“工匠精神”的坎坷路,先以“速度”带动经济缩小与他国差距,而如今时机渐成熟,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得到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实践。工匠精神并非“姗姗来迟”。 与人一样,企业同样应活在趋势中。未来,已来! 制造强国梦,并不遥远! |
厦门市进出口商会 / 厦门市食品行业协会 / 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 / 厦门市钢铁贸易协会 / 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